5分鐘快速上手 Redmine:「議題」功能
本文將介紹開源課題管理系統 Redmine 的核心功能:「議題」。
目錄
- 議題功能概要
- 議題清單畫面
- 議題詳細畫面
- 建立新議題
- 更新議題
- 結束議題
- 查詢議題
議題功能概要
議題是 Redmine 的核心功能。 需要執行的作業、需要修正的錯誤等,必須完成的工作都可以登錄為一個議題。
在議題中,可以記錄多種資訊,例如負責人、開始日期、截止日期、概述等等。
透過正確地填寫這些資訊,就能快速掌握 「誰」要在「什麼時候」處理「什麼事項」。
議題可以由多名成員共同分享與處理。 其設計理念並不是讓一個人單獨處理一個議題,而是可以將議題轉交給能處理的成員,透過大家的合作一起完成目標。
議題清單畫面
點選專案選單中的「議題」,會顯示該專案中所有已註冊的議題清單。
每筆議題會顯示編號、主旨、狀態等資訊。點選編號或主旨即可開啟議題的詳細頁面。
議題詳細畫面
議題的詳細畫面會顯示其所有資訊。
以下是幾個主要欄位的說明:
狀態
表示議題目前的進度狀態。議題通常從「新建立」開始,當狀態變更為「已結束」時,即表示該項工作已完成。 您可以自由新增或修改狀態項目。 例如,只使用「新建立」、「實作中」、「已結束」這三種狀態,也足以應付一般的工作流程。 此外,您也可以將狀態與進度百分比連動。這樣即使不手動輸入進度,只要變更狀態,系統就會自動更新完成度。
優先權
您可以為議題設定優先權。在議題清單中,也可以透過樣式設定,根據不同的優先權改變顯示方式,例如將高優先權的議題以紅色呈現,以便快速辨識重要事項。
被分派者
一提到任務的分派對象,我們往往會直覺認為,這個人就是要對整個任務負責到底。但是Redmine 中的「被分派者」不一定代表唯一負責人,而是表示「目前要處理此議題的人」。如同傳球般地讓每位成員在適當時機接手任務,完成議題。
開始日與到期日
開始日期為預計開始作業的日期,完成日為預期完成的時間。設定這兩項可讓議題在甘特圖中呈現,有助於掌握處理任務的順序與時程規劃。
建立新議題
在議題清單畫面中點擊「建立新議題」按鈕後,會顯示建立新議題的畫面。
雖然不需要填寫所有欄位,但我們建議您在輸入「主旨」與「概述」時,注意以下幾點:
- 主旨請清楚表達議題內容 在議題清單中,用來辨識每筆議題的就是主旨。請盡量使用一眼就能了解內容的標題。
好範例:「在建立畫面中點選送出時出現錯誤訊息」 壞範例:「Bug 回報」
- 概述請儘可能具體詳細 建議您清楚說明在什麼條件下可以將此議題視為完成。 如果沒有明確條件,系統中將充斥許多「無法結束」的議題,造成後續混亂。
更新議題
當您完成了議題中所記載的工作或處理事項後,請記得回到議題中輸入執行內容或結果,將議題更新至最新狀態。
請開啟議題的詳細畫面,點選「編輯」按鈕進入編輯模式。 您可以在評論欄輸入執行過的作業內容或成果,也可以更新狀態、填寫工時等欄位。輸入完成後,請點選「送出」以儲存這次的更新。
即使無法一次完成議題,也沒有關係。 每次輸入的筆記都會依照日期自動記錄為歷史紀錄,您可以一邊逐步執行任務、一邊留下處理過程,循序漸進地推進至議題完成為止。
結束議題
當議題所描述的工作已完成,請開啟編輯畫面,將狀態設為「已結束」,並儲存。
預設情況下,結束的議題將不會出現在議題清單中。請以「讓清單中的議題逐一完成並消失」為目標,持續推進您的工作。
查詢議題
當系統裡登錄了大量議題時,您可能會不清楚目前每一筆議題應該由誰負責處理。 這時,就可以善用搜尋與篩選功能來快速找出各個用戶所負責的議題。
在議題清單上方有一個「篩選器」區塊。 預設情況下,會顯示「狀態」欄位,且篩選條件為「進行中」,代表系統目前顯示的是尚未結束的議題。
您也可以使用其他條件進行篩選。在「篩選器」區塊右側,有一個「加入新篩選條件」的下拉選單,您可以從中選擇不同欄位作為條件,例如「被分派者」、「優先權」、「開始日期」等等。
舉例來說,如果想篩選出某位用戶負責的議題: 點選「加入新篩選條件」,選擇「被分派者」,再設定條件為「等於」並選取該用戶的姓名,最後點選「套用」。 如此一來,畫面上就只會顯示分派給該用戶的所有議題。
如果使用篩選器仍無法順利找到議題,也可以試試右上角的「搜尋」功能。 只要在輸入框中輸入關鍵字並按下 Enter 鍵,系統就會在該專案內搜尋相關資訊並顯示結果。